《藏在中国电视剧里的40年》新书发布会在嘉兴市新华书店举行

栏目:最新活动 发布时间:2018-08-24
2018年8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影视策划、电视研究学者何天平携新书《藏在中国电视剧里的40年》来到家乡嘉兴,在嘉兴市新华书店(中山路店)与读者朋友聊一聊那些年的追剧史,以及背后折射出的文化意义。

    2018年8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影视策划、电视研究学者何天平携新书《藏在中国电视剧里的40年》来到家乡嘉兴,在嘉兴市新华书店(中山路店)与读者朋友聊一聊那些年的追剧史,以及背后折射出的文化意义。本次活动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与“影视前哨”微信公众号联合主办,嘉兴新华书店承办。我社新媒体出版中心、大众读物工作室副主任沈娴,编辑刘颖、蓝安妮,办公室主任尹洁,营销与发行中心主任祝希茜、业务经理盛春洁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
    何天平曾策划并参与制作多部影视作品,并在《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评论近20万字,对中国电视剧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何天平说,小小一方荧光屏寄托了我们太多的欢乐和回忆,作为“电视的一代”,我们拥有太多的共同记忆。站在“电视的一代”的尾巴上,我们对电视剧文化的理解会带着些许感怀。“电视的一代”见证了国剧人声鼎沸的辉煌时刻,也经历了“客厅文化”的式微。电视剧的浮沉,正好回应了这个时代的变迁所形塑的某种“大众文化”特征:今天的国剧,相比20世纪80年代的古典和雅致显得更通俗;相比90年代的犀利和现实主义又平添了一份无关宏旨的“后现代状况”。

何天平老师讲座现场

    中国电视剧从1958年发轫,至今已走过60年的风风雨雨。60年里,中国电视剧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最好的时代”,“电视的一代”在一方荧光屏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在网络普及之前,电视剧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度过了无数欢乐时光。
    改革开放后,电视剧开始迅速发展,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许多精良之作,1986年版《西游记》,1987年版《红楼梦》,1998年的《还珠格格》,2000年的《少年包青天》……都是观众津津乐道的回忆。刑侦剧、穿越剧、爱情剧、伦理剧、正剧……每个剧种都有优秀的代表作出现,国剧也曾经历过好时代。但时代发展进步,国剧却似乎停滞不前,今天越来越多的电视剧涌现,制作并未日见其精良,值得一观的好剧似乎并没有多多少。现在我们看剧,很多观众并不关心电视剧的服化道是否精细合理,也不关注演员的演技究竟如何,而只关心自己的爱豆是否有足够的流量,是否得到了足够多的露脸机会,偶尔吐槽一下毫无逻辑的剧情。
    其实,电视剧的本质从来不是回溯历史或者讲述故事,每一部能红的电视剧,都正好反映了社会心态。
    何天平说,他写作这本书,是想在国剧60年的重要节点上,回望一段段影像的美好定格瞬间,去寻回一种种富于更多想象的发展可能性。“电视”可能会死,但作为生活方式的各种影像内容不会消亡——我们所共同拥有的电视记忆,直到今天依然鲜活。如何理解中国电视剧60年的变迁轨迹?以电视剧为代表的电视文化如何再现中国社会?当前的电视剧研究中还有哪些新的视角可以挖掘?这些都是他一直在研究在挖掘,并想与读者分享的。

签名售书

    新书分享会结束后,不少读者现场购买图书请作者签名,并与作者合影,现场气氛热烈。
    《藏在中国电视剧里的40年》新书分享会是一场国剧分享盛宴,也是我社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

读者与作者合影(前排左四为作者)

   供稿人: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