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图书中心
  • 2025-07-10
    文艺学在文学研究中一直居于执旗领军的地位,对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然而真正了解文艺学研究现状及其态势者并不多,大多数文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并未能较为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批评的武器”。因此,作为通识类的理论读本,本套丛书强调指导性与实践性,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扼要,在充分评价相关各种理论的同时,阐发自己的一家之言,创造一个开放性的思想/理论空间。
  • 本书主要收录了潘鼎先生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多种体裁。其中,散文以优美动人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爱情、友谊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小说则以独特的叙事风格,描绘了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的故事;诗歌则以凝练的语言、抒情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爱情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 茶惟有通过慢慢饮、认真品,方能体会其能量与快乐。而在径山,茶早已与山、水、禅融为一体。通过本书,可以对径山禅茶的过去与当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正因为有了这些人,那些事,径山禅茶才有了韵味,历久弥新,荡涤清心。浓非厚,淡非薄,茶与人情皆如此,这或许就是禅茶带给生活的禅意。
  • 本书关于西方文学思潮发展史研究的学术性丛书“西方文学思潮发展史论丛”中的一本。本书分为七个部分,先讲述现代主义的核心观念,然后从现代主义诗学、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叙事、 后期象征主义等角度讲清楚中外思想史、文学史思想发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以及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起伏演变的社会背景,勾勒出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生、发展的“路线图”,该书史论结合,以史证论,以论带史,在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
  • 本书从重要概念入手,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和代表性作者,重新解构了象征主义的构成与矛盾,并借助文艺学的眼光从更广阔的的视角对象征主义的基本概念、术语进行追问和分析,充满个性的思考,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专著,不仅能成为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者、文学工作或爱好者的重要读物,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者的参考书。
  • 本书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根源、主要特征、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与局限等做了深入地考察和分析,对后现代主义诗歌、戏剧、小说分别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梳理和辨析,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如存在主义文学、新小说、黑色幽默、具体诗、语言诗,等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和分析;对后现代主义的某些重要作家和作品进行了重点介绍和分析,最后又引入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中审视它们各自的精神。
  • 本书是“西方文学思潮发展史论丛”中的一本,该丛书立足于反思性、超越性、原创性、建设性和系统性,力图对西方文学思潮和西方文学的演进做正本清源的梳理。本书以19世纪唯美主义文学思潮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美学、艺术史、社会生活变迁以及东西文化交流等方面探究唯美主义思潮发生语境,梳理唯美主义在19世纪主要欧美国家的发展谱系,兼顾唯美主义的东方传播。
  • 本书梳理了西方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与传播的历史脉络,介绍古典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作品,阐释古典主义诗学几大核心问题——三一律、模仿自然、悲剧、崇高、理性,呈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风貌及思想内核,从人文精神历史演进的角度给予古典主义文学恰当的评价。本书既是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新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又因其尽可能以简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予以阐发,兼具可读性和学术普及价值。
  • 本书关于西方文学思潮发展史研究的学术性丛书“西方文学思潮发展史论丛”中的一本。本书从诗学观念、创作方法和文本构成等诸层面展开,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进行创新性阐释,揭示其在与同时代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风尚相互影响、共同存在之文学空间中的“主导性”地位,并指出其对20世纪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本书在理论阐发上的重大突破,不仅对正确认识自然主义以及西方现代文学演进诸问题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导论》为浙江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文学思潮发展史”的最终成果之一卷。本卷追踪现实主义发展史,将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界定为“现代现实主义”,着重以现代性与理性精神为切入口,从科学理性与求真精神、实证理性与写实精神、实用理性与社会功能、理性书写与审美禀赋等层面展开深度阐释,探究其本原性内涵与特质及其多种“变体”。本成果既是文学现实主义问题研究的新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 本书关于西方文学思潮发展史研究的学术性丛书“西方文学思潮发展史论丛”中的一本。在文学艺术领域,浪漫主义堪与德国的哲学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与美国的政治革命相媲美,同时又是对它们的表达或补偿。浪漫主义在西方文学与文化史上影响重大。本书站在跨文化比较的基点上,以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为切入口,阐释浪漫主义的本源性特征与内涵,同时还辨析了浪漫主义与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及其世纪末西方文学与文化之关系。
  • 本书以颓废主义的诸多关键问题为依托,在话语建构、范式方法、理论视域等层面展开系统研究,指出其作为在工业革命后遽然加速的西方社会现代性历史进程的产物,既是对这一社会历史进程的反映,更是对社会巨变的反应;既是对社会历史进程的艺术表现,更是对社会巨变的精神-心理补偿。本成果有显著的创新性,对理解现代性进程中的“颓废”现象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我国文学理论学科建设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