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根、魂、源

发布时间:2021-10-26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之重,更是思政教育之重。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八十六年前,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这也是“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台下学子铿锵作答,声音直上云霄,热血沸腾。

八十六年后的今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一千余名青少年喊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让人看到了民族之脊梁,国家之希望。

如果说八十六年前,青年学子表的是拳拳爱国心,是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种下自强图存的新希望。那么八十六年后的今天,青年学子则是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呼愿意为新中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赤诚决心。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之重,更是思政教育之重。

 

一、扎好青年之“根”

志气是青年之“根”。青年的志气是有坚定信仰,是有远大理想,是心中有人民。“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信仰是青年成长成才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青年向着目标不断前进。

作为高校教师,要为青年扎好“志气”之根。“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七一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她坚持用红色文化引领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品格,鼓励学生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引导学生铭记党恩、回报社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正是张桂梅呕心沥血的付出,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才在大山里的学生的心里播种下自立自强的种子。“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正是这样的誓言,激励着许多家境贫寒的山区女孩,不认命、不服输,走出山区,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二、铸好青年之“魂”

骨气是青年之“魂”。青年的骨气是善明辨是非,是有民族气节,是做国家脊梁。“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青年唯有有骨气,才能有不卑不亢之灵魂,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的宣言,正是对当代青年骨气的要求。

作为教师,要为青年铸好“骨气”之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需以德育人,培养青年成为具备家国情怀、人文关怀、世界胸怀,拥有国际视野、时代视角、高远视界,做到专业扎实、学养厚实、作风务实、中西融通、古今贯通、文理联通,将立身养德的坚守、开拓创新的追求和胸怀天下的担当融入血液,力争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同时,每一位青年都应牢记“厚植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担当,把“学东西之文,融中外之学”作为学术上的追求,把“世界在脚下,祖国在心中”作为精神上的持守。精进专业,明辨是非,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心中始终装着我们脚下这方土地;传承文明,沟通中外,求同存异,和谐共生,致力于推动文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黄大年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他的心中,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是不变的信条,服务祖国就是最好的归宿。正因为如此,黄大年才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选择回归祖国。为了实现我国地球探测科学技术的“弯道超车”,七年多来他没日没夜埋头苦干,直至生命的最后。他躺在病床上,依旧在为学生答疑解惑。一个人应怎样爱国、如何报国,黄大年为高校教师树立了价值标杆和光辉榜样。“至诚报国,振兴中华。”正是有了像黄大年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才能在国外高精度探测装备技术的封锁下,一次又一次突破技术难关,推动科技发展;正是有了像黄大年这样的教书育人模范,高校教师才能实现以自身之骨气铸就后辈之骨气。

 

三、护好青年之“源”

底气是青年之“源”。青年的底气源于中华文明,源于党的领导,源于国家富强。“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源远流长的历史、璀璨绚烂的文明、前所未有的胜利,都是青年喊出“强国有我”的底气。

作为教师,要为青年护好“底气”之源。“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要成为时代新人,教师的作用必不可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唯有给青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或呐喊助威,或默默奉献,才能支持青年朝着奋斗目标更有底气地前进。

“时代楷模”称号获得者陈立群从教38年,担任校长30多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效的管理理念。2016年退休后,他婉拒多家民办中学的高薪聘请,毅然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担任校长,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上任后,他制定了《台江县民族中学教师课堂常规》等16项管理制度,整顿校风教风,创新教学方法,短短两个月内学校面貌就焕然一新,得到了显著成效,2018年,全校901名学生参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他倡导宏志教育,将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融入教学和管理,为学生创造风清气正、蓬勃自新的学习环境。正是学习环境的改变,才让原本满是怠惰慵懒之气的学校在短短2年内成为本科上线率排在全州前列的“黑马”学校。这给了青年最直接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鼓励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新时期高校的思政教育,就是要培育青年成长成才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教师要引导广大青年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人生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之中,深刻认识党的历史贡献、信仰宗旨、行动纲领和科学理论,培养对党的深厚感情,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第一,突出育人纲,抓好青年“志”。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要求,紧紧抓住“育人”这一总纲,以“育人”之纲举推进“三全”和“十大”之目张,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第二,创新育人法,铸好青年“魂”。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育人方式,变革育人策略,搭建个性化、多样化的育人平台,涵盖家庭、社会、学校、学生各育人主体,融入专业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综合实践教育全方位,构建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体系贯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全领域,引导学生和谐发展。

第三,做好育人功,护好青年“源”。高校教师是青年的领路人,要利用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这是学习党的历史最新鲜、最深刻、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是学史明理的“方向标”、学史增信的“定盘星”、学史崇德的“营养剂”、学史力行的“动力源”,不断增强青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青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历史上,有孔子、墨子、蔡元培等教育先驱,也有张桂梅、黄大年、陈立群这样的新时代优秀教师。高校教师要深入学习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和先进事迹,牢筑师魂、厚植师爱,自觉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战斗不止;要在深刻感悟我们党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为世界进行的不懈奋斗、做出的伟大贡献中,进一步坚定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用自己的知识、德行、精神,培育出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时代新人。

鲁燕青